close

  李克強佈局長江經濟帶
  長江經濟帶成為國家戰略後,中國經濟發展將形成T形結構:沿海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形成中國經濟發展支撐格局,而現在長江經濟帶貫穿東、中、西部三大地帶,將打造成中國經濟新支撐帶
  本刊記者/蔡如鵬
  繼京津冀經濟圈之後,又一項國家區域戰略日前浮出水面。4月末,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長江黃金水道進行了考察,併在重慶主持召開座談會,研究建設長江經濟帶,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李克強在座談會上指出,依托長江黃金水道打造新的經濟帶,有獨特的優勢和巨大的潛力,對於有效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穩定增長、調整區域結構、實現中國經濟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輿論認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格局都正在形成新的局面,長江經濟帶的建設可以加速這一進程,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拓展新空間。
  充當經濟引擎
  “中國經濟的發展需要尋找新的引擎,建設長江經濟帶正好順應了這一需要。”湖北省社科院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彭智敏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說。
  當前,中國正處於發展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階段,經濟增長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彭智敏認為,建設長江經濟帶表明國家在提升東部沿海發展質量的同時,重視做好內陸開發開放。
  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曾在一次會議上指出,中國經濟要保持長期穩定增長,當務之急是要壯大能夠支撐轉型升級的長江經濟帶。
  作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的長江,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被確定為國家經濟發展的軸線之一。彭智敏說,當時有兩條經濟發展軸,一條是沿海,一條是長江。“但30年來,長江與沿海發展漸漸拉開了差距。”
  “過了這麼長時間重啟長江經濟帶建設有內外部的原因。”彭智敏認為,“沿海三個三角洲已經發展到了比較高的程度,增長速度肯定會降下來,而且國際市場也不是很景氣,從國內外形勢來講,必然要向內地轉移,轉移比較好的途徑就是長江沿江地區。”
  “發達地區環境資源的容量已經到了發展的臨界點了,而長江沿線環境容量還比較大,有非常強大的運輸功能,長江的貨物運輸量已經領先世界各大河流多少年了,密如蛛網的航道對於溝通幹流中心城市與內陸腹地有天然的運輸網絡和生態廊道。”彭智敏認為。
  在重慶座談會上,李克強指出,從沿海起步先行、溯內河向縱深腹地梯度發展,是世界經濟史上一個重要規律,也是許多發達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共同經歷。長江橫貫東中西,連接東部沿海和廣袤的內陸,依托黃金水道打造新的經濟帶,有獨特的優勢和巨大的潛力。
  輿論普遍認為,長江經濟帶成為國家戰略後,中國經濟發展將形成T形結構:沿海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形成中國經濟發展支撐格局,而現在長江經濟帶貫穿東、中、西部三大地帶,將打造成中國經濟新支撐帶。
  建設黃金水道
  長江經濟帶上有三大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說,要發展長江經濟帶,就必須依托這三大城市群,做大上海、武漢和重慶三大航運中心,並促進上海、雲南兩頭開放。
  李克強在座談會上說,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一極,中西部具有經濟發展最大的迴旋餘地。建設長江經濟帶,就是要構建沿海與中西部相互支撐、良性互動的新棋局,通過改革開放和實施一批重大工程,讓長三角、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經濟區三個“板塊”的產業和基礎設施連接起來、要素流動起來、市場統一起來,促進產業有序轉移銜接、優化升級和新型城鎮集聚發展,形成直接帶動超過五分之一國土、約6億人的強大發展新動力。
  “長江經濟帶和別的經濟區域最大的不同是把東、中、西部天然連接在一起。”彭智敏認為,這次啟動長江經濟帶建設就是以長江黃金水道建設作為突破口,建設的內容包括航道整治、河流梯級渠化和船型的標準化等。
  4月27日,李克強在重慶萬州港乘船考察長江黃金水道,與有關部門負責人共商長江黃金水道發展大計時說,長江黃金水道是貫通東中西部、通航能力最強的航道,要用黃金水道串起長江經濟帶“珍珠鏈”。
  李克強指出,長江貨運量已位居全球內河第一,但還有很大潛力。要更加註重發揮水運成本低、能耗少的競爭優勢,加強航道疏浚治理,提高通航標準,推廣標準化船型,增強長江運能。
  數據顯示,2013年長江幹線貨運量高達19.2億噸,長江幹線生產性泊位增至4296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459個。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徐逢賢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採訪時說,長江沿岸有24個港口城市,只要長三角發揮好龍頭作用,就有利於產業、資本、技術向中西部轉移,推進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從而構建東、中、西聯動發展的經濟增長新格局。
  目前東部地區的很多產業正在向中部地區轉移,比如安徽正在發展的皖江經濟帶。而成渝地區現在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等新產業,還打通了開往歐洲的鐵路線。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格局都在形成新的局面,徐逢賢認為,長江經濟帶的建設可以加速這一進程,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拓展新空間。
  打破行政壁壘
  肖金成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行政區劃壁壘是長江經濟帶建設面臨的一大障礙。有消息稱,自去年9月起,國家發改委就已牽頭在編製《推動長江經濟帶轉型升級指導意見》。
  “而長江經濟帶規划出台,無論是發改委還是國家,都需要征求經濟帶各省市的意見。”徐逢賢說。目前,這一規劃涉及長江兩岸的11個省市,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慶、雲南和貴州。
  據徐逢賢介紹,目前主要原因可能是中部西部的個別省份不太接受這個意見。“為什麼不接受?因為沿江各個省市都在一定區域範圍內建立了經濟合作區和城市圈;他們對更大範圍一體化的經濟發展積極性不高。”他說。
  但在李克強的區域經濟棋局中,長江經濟帶無疑占有極為特殊的地位。
  據悉,國務院辦公廳、央行、工信部、商務部、交通部、國土部、住建部、環保部、水利部、海關總署等部委的“一把手”都出席了重慶的座談會。國務院正部級以上官員達13人,幾乎相當於半個國務院全體會議。
  地方領導方面,除重慶市委書記、市長外,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中另外10個的省(市)長也全部到會。規格之高,規模之大,十分罕見。
  李克強在會上強調,建設長江經濟帶也是深化改革開放、打破行政區劃壁壘、建設統一開放和競爭有序全流域現代市場體系的重要舉措。要建立健全區域間互動合作機制,完善長江流域大通關體制,更好發揮市場對要素優化配置的決定性作用。
  徐逢賢說,上世紀80年代長江經濟帶無法取得像東部沿海地區的發展成就,是由於當時沿江港口缺乏設施配套,港口輻射半徑很小。
  “如今有上海自貿區作龍頭,長江沿線港口有空港、高速路和鐵路的完善配套,幾乎所有港口都有工業園區和保稅區做支撐,長江經濟帶已具備成功的條件。”他說,“不過,前提是必須打破行政區劃的壁壘。”★
(編輯:SN02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b60rbhqq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